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高達荷索林區安董關於電影的電影 5.29 ~ 6.13


blow-up-1





















影展簡介



聲帶上則是重複了他自己在 1960 年所拍攝的《情事》(L'Avventura)裡開始的聲音:一聲聲:「安娜!……安娜!…… 」的呼喚。不久之後他腦中風癱瘓,再度拍片已是年後的事情。



光點每學期期末都會下猛藥,綜合各類考量,院線片侯孝賢紅氣球米亥可夫十二怒漢等院線,大衛柯能堡看過很噁不想再看,高達和安董一定要看大螢幕,大衛林區大螢幕一定要看。



不得不稱讚日本鬼子的海報,安董電影的前衛大紅海報,染成草綠以後居然有秋意濃之美!好期待看大螢幕的高達和安董,想像自己身處六零年代,體驗躬逢其盛的興奮。









輕蔑 Le Mépris



對商業體制下電影向來嗤之以鼻的高達,卻獲得美國及義大利大製片家的青睞,有了百萬美元資金作為後盾,也請來了有性感女神之稱的大明星碧姬芭杜擔綱主角,她的全裸演出,在當時造成極大騷動。高達的第一部大成本製作影片,色彩運用及攝影運鏡皆十分出色,本片也獲選去年法國電影筆記所選出的「全世界最美的一百部片」的第十五名。本片改編自義大利作家艾伯托‧莫拉維亞 (Alberto Moravia) 1954年的小說《正午幽靈》(The Ghost at Noon),小說中的主角設定為德國導演,高達也請來了德國表現主義大師佛列茲朗 (Fritz Lang) 本人,演出此導演角色。



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影片敘述驕縱、財大氣粗的美國製片 Jeremy Prokosch 對他砸下重金,改編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並找佛列茲朗執導的藝術氣息濃厚的影片很不滿意,認為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於是便請來編劇 Paul 來到羅馬,進行劇本修改工作。羅馬的片場裡,Prokosch 首次見到 Paul 美麗老婆 Camille 便一見鍾情,立即邀請 Camille 前往他的私人別墅,Paul 為了迎合 Prokosch,慫恿 Camille 坐上 Prokosch 的紅色跑車,半推半就的 Camille 上了車,卻不恥丈夫的行為,對丈夫開始有了輕蔑的心態,兩人溝通上的不足,讓原本婚姻關係便岌岌可危的關係,瀕臨破碎的邊緣。



電影開場,一場在 Cinecittà 片場裡的電影拍攝正在進行中,攝影機 (由本片的攝影大師 Raoul Coutard 所掌鏡) 緩緩推展,而一般電影開頭工作人員名單字卡,則以唱名的方式呈現。而當攝影機來到觀眾面前,拍攝中的鏡頭一轉,鏡頭直視觀眾。在看高達的影片當中,總是會有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是在看電影,影片中的主角直接對著攝影機說話,或像是以攝影機直視觀眾,點醒觀眾這是拍電影的作法。影片描述拍電影這件事,也點出片場制度下電影創作者的所面臨的困境。影片中美國製片的狂妄與無盡的權勢,迫使法國編劇在經濟考量上不得不低頭。他的失敗,有著對電影創作這件事的無奈之外;美國製片的角色,也帶著60年代法國人對於美國的霸權主義的嘲諷。片中也點出溝通的不可能性,影片中各式語言交雜,美國製片只說英文,而編劇夫妻則只會說法文,之間的溝通全靠製片助理 Francesca,翻譯溝通成了重點,但片中夫妻因未說出真正的問題癥結而宣告婚姻失敗,全片中唯有導演佛列茲朗能說英文、法文加德文,他的角色有如旁觀者 (像是他在片場中冷眼看著 Camille 在 Paul 的慫恿下上了 Prokosch 的車一樣),在情緒上也未涉入片中其他角色的衝突。



影片拍攝地點為義大利的 Cinecittà,在片場中出現費里尼與希區考克的海報,十分有趣。影片中對真實人性衝突有深切刻畫,如同高達曾說,《輕蔑》不能帶給觀眾有關電影的理念,不過倒是可以讓觀眾對某些他認為比較誠實的電影工作者有個概念。本片向來被認為是高達最「完美」的作品,千萬不要錯過。George Delerue的 配樂也美得令人心碎,是所有談論電影配樂必定提及的典範之作。









堤 La Jetée



《堤》是一部關於時間與記憶的故事。影片背景設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因核爆而殘破不堪的巴黎地下,僅存的物資嚴重缺乏,科學家嘗試透過時空隧道,派遣使者回到過去或未來,尋求支援。這個實驗看似一切就緒,結果卻令人沮喪,主要的原因是參與的實驗者想像力不足,無法掌握過去的記憶。



直到這個男人,一個在兒時被父母帶到巴黎的奧利機場停機坪 (堤) 上,目睹一個男人被槍殺,凝視一個女人的臉孔而執迷的男人,被選定成為這項時間旅行的科學實驗的主角,絕望的科學家期待這些深植內心的影像記憶,會讓他們的實驗得到轉機。









荷索的尼斯湖水怪之謎 Incident at Loch Ness 



本片故事開始於2003年的夏天,荷索另一部探索自然的紀錄片《尼斯湖水怪之謎》即將開拍,由以《X戰警:最後戰役》聞名的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編劇查克‧潘擔任製片。在他的安排下,所有幕後工作人員紛紛抵達英國蘇格蘭。



但隨著開拍後不斷發生的脫軌事件,整個拍片計畫變得複雜又棘手,美麗模特兒成了聲納專家,加上一個以假亂真的生物學家,沒想到攝影師及錄音師在開拍幾天後便悄悄收拾行李走人。









新浪潮在紐約 Unmade Beds



深受法國新浪潮所影響,尤其是高達1960年的經典影片《斷了氣》,片中純真浪漫、自由放浪不拘的思想,與當時艾莫斯所處紐約東村所瀰漫的氣氛類似,以此為創作出發點,艾莫斯亦以此作品向高達致敬。影片故事圍繞由當代美國知名畫家 Duncan Hannah 所飾演的攝影師 Rico,他浪漫地以為他可以用照相機為武器,將紐約當作是巴黎,幻想自己是名演員楊波貝蒙,終導致他注定失敗的命運。



《新浪潮在紐約》片中的意義,皆來自於導演對《斷了氣》的詮釋,影片中男主角的失敗,呼應當年法國新浪潮的崛起:當年新浪潮導演們,企圖模仿道格拉斯‧塞克 (Douglas Sirk) 及霍華赫克斯 (Howard Hawks) 等人的作品未能成功,卻因而造就了新浪潮的誕生。意圖在紐約創造法國新浪潮便是艾莫斯的原創構想。









內陸帝國 Inland Empire



跳躍,非線性的敘事是大衛林區刻意的表現方式,他的作品中劇情之詭譎怪誕,情節發展之支離破碎,往往令人無法拼湊出完整故事。大衛林區曾對此提出看法,他認為電影創作過程是一個在無意識發展下的過程,如同作夢一般,甚至連他也不全然確定這些的真正涵意。作品風格強烈,影片氛圍深沈迷惑,他所創造的詭譎影像總是深植影迷心中,劇情本就不是重點,這就是大衛林區迷人之處。



很驚人地,本片在完全沒有腳本之下拍攝完成,大衛林區也坦承直到電影完成之前他也無法確定電影會是什麼樣的呈現,劇組完全根據拍攝當天的喜好來決定拍攝內容。而影片中有如串場的兔子場景片段,則是由他完成放在網路上短片的剪輯而成。《內陸帝國》也是大衛林區使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完成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作為他正式對以往電影製作告別的宣言。









春光乍現 Blow Up



深受抽象設計影像影響的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其精密思考之下所建構的影像中,充滿多層次意義象徵,也總讓影迷對於他的作品,無法只看一次就能理解其影像中所呈現的多層意義。《春光乍洩》為他的第一部英語劇情片,也是他邁向國際之作,也因此節奏上也較之前作品明快,影像意象依舊豐滿,對於真相這件事,更有著深富哲學性思考的精彩辯證。本片除了贏得1967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之外,也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更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及劇本,堪稱影史上經典中的經典,40年來更成為許多後輩仿效致敬的對象,其中包括法蘭西斯柯波拉1974年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 以及布萊恩狄帕瑪的《兇線》(Blow Out, 1981),在《春光乍洩》中扮演全片關鍵的平面影像,在這兩部影片當中則使用了聲音為影片主題。

影片描述英國時尚攝影師,在公園裡被一對男女所吸引,進而拍下他倆看似親密的照片,攝影師回家之後,公園的女人竟出現在門口,並試圖以身體交換底片。在放大他所拍的影像之後,攝影師發現照片中女人的視線,竟指向一旁的樹叢,為了看清楚樹叢中的東西,他把影像放大,赫然發現照片裡竟然出現了一把槍。一開始,他以為他阻止了一場謀殺案的發生,直到影像一再地被放大,樹叢之下發現的竟是一具屍體……。


影片上映之初,因片中對吸食大麻的描繪,以及女性裸體畫面及性愛場面引起極大爭議。而除了對60年代的倫敦的時尚與當時嬉皮文化有所描述之外,緊緊將觀眾扣住的,卻是攝影師偷拍之下發現,卻到影片結束都沒有解答的公園謀殺案。攝影師經過一再放大的影像所發現的槍,或是他所看到的屍體,到使是否為真相事實?而攝影師及公園裡的女主角,在電影裡沒有出現過他們的名字,攝影師在對話中提及他的太太在電話中,他是否結婚與否觀眾也不得而知,主角的神秘身份也呼應了他們所涉入的事件,影片都沒有呈現其完全真相面貌,影片的結尾令人驚嘆,一場默劇似的網球賽,攝影師也在最後跟著玩了起來……。乍看之下,這部影片可能與「關於電影的電影」無關,但是只要你細想攝影師處理靜照的方式:可以放大、可以Zoom、可以剪接,甚至是「正 / 反拍鏡頭」(champ / contre-champ),你會發現它比節目中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還是「關於電影的電影」。 





 賈木許片段的女星大名 Chloë Sevigny。



十分鐘後 Ten Minutes Older



幽暗的劇院裡,一群小小的觀眾,張大了眼睛,目光跟著偶戲臺上每個人物而移動。導演赫茲‧法蘭克與攝影師 Juris Podnieksy 在劇院裡架起攝影機,焦點放在第三排的一個小男孩。不一會,男孩驚嚇地大叫了起來,隨即又開心的笑了起來。人類深處的靈魂,反映在這個膽小純真的孩童臉龐上。十分鐘未經剪接的影片,觀眾始終無從得知帶給這男孩亦驚嚇又開心的演出為何。



這就是為什麼,2002年由十五位國際知名導演,各以十分鐘的影片合作完成《十分鐘後:提琴魅力》及《十分鐘前:小號響起》向本片致敬。而2002年至今,全球僅有兩個影展促成本片與其他兩部影片共同放映,一次是在2004年的山形影展,另一次是在2006年的西班牙 Punto de Vista 紀錄片影展。台灣的放映,也將會是全球第三。



十分鐘後:提琴魅力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高達的「時間的黑暗」,同樣在十分鐘之內,高達卻能交出最多的「答案」。他對時間不停的感嘆發問,檢視人生的最後片刻:青春的、勇氣的、思想的、記憶的、熱愛的、沉默的、歷史的、恐懼的、永恆的,以及電影的最後幾分鐘,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地思考人文歷史,替本片劃下了令人難忘的完美句點。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非巴西雨林不去,他找到「萬年叢林最後的神秘部落」,神秘的游牧部落對抗節節逼近的城市開拓者。游牧者發動攻擊,究竟發生何種武力懸殊的慘烈事件?游牧者如何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躍進數千年,最後知道時間已經拋棄了他們。 



半生狂野的吉姆.賈木許 (JimJarmusch)「休息十分鐘」在拖車內,見證一位女明星的成名史,再次證實賈木許可以在十分鐘之內造就一名女星。









紅汽球 Le Ballon rouge



本片榮獲1956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短片。故事敘述小男孩在上學途中,發現了困在路燈上的紅氣球,小男孩使力地爬上路燈,把紅氣球救了下來。上學即將遲到,公車又不讓他帶著氣球上車,小男孩不願拋棄這新朋友,只好在街道上狂奔。放學之後,小男孩帶著氣球回家,路上下起了雨,小男孩擔心氣球著涼,一路上請路人幫忙為氣球遮雨。小男孩帶著氣球回家,卻被家人丟出窗外,氣球在窗外徘徊,不肯離開小主人,也讓小男孩將氣球視為他忠實的好朋友,之後的日子,氣球緊緊伴隨著小男孩。但小男孩學校裡的孩童們對於這個整天跟著小男孩氣球也極為好奇,想佔為己有,淘氣的孩童們甚至想用彈弓傷害氣球……。


本片沒有對白,卻在飾演小男孩的 Pascal Lamorisse (導演的兒子),他無辜天真的臉龐、自然生動的表演當中,帶領觀眾進入他與氣球間的親密世界。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在構圖上也極為講究,影像層次分明,灰暗的巴黎天空下,唯有紅色的氣球自在的悠遊其中。Maurice Le Roux 配樂當然也是功臣之一,流暢的音符中展現出小男孩著急、開心愉悅等複雜的心理變化。


這部極富想像力,描述小男孩與氣球之間友誼的短片,是導演 Lamorisse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22年 Lamorisse 出生於巴黎,原為平面攝影師,40年代末期起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影像作品極富詩意美學,故事圍繞在天真無邪小孩的豐富想像世界,深受國際肯定。除了本片之外,1953年完成,以一個小男孩與白馬之間的故事短片,也在坎城影展受到矚目,同樣贏得不同年紀觀眾喜愛。60年代起以拍攝劇情長片及紀錄片為主。1970年在伊朗德黑蘭上空拍攝紀錄片 The Lovers' Wind,因乘坐的直昇機失事墜毀而過世,The Lovers' Wind 由其遺孀根據他所留下的拍攝手稿,於1978年完成,並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