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Marleen Gorris






 

Marleen Gorris & John Turturro

















從復仇女神到女哲學家









有人批評她過於基進,有人說她憎恨男人,瑪琳‧葛瑞絲一出手,向來都是爭議的焦點。與其說是藝術家,葛瑞絲的企圖心似乎更接近於運動者,以影像敘事為實踐,大刺刺地、毫無婉轉迂迴地,向父權╱男人提出當頭棒喝。



她的前衛敢言,為其豎立了獨特而大膽的導演風格。她的作品,總讓人嗅到一股濃濃的懷舊式女性主義況味,那種六、七零年代,完全女性本位的、分離主義式的、不與男人同一國的絕烈色彩;那種視父權為一切女性壓迫的基礎,並企圖找出女性集體對抗的途徑,滔滔不絕談論各種和女性最切身的議題,包括姊妹情誼、母女關係、婚姻、職場歧視、強暴、色情,乃至女人的身體,並發出強烈的不平之鳴。










1434698248_f0c0056b80 1982年初試啼聲之作【沈默的憤怒】,一登場亮相即驚艷四方。當時剛唸完英國文學與戲劇碩士沒多久的葛瑞絲,30歲才開始試著提筆寫劇本,原本打算說服著名女製片家Chantal Akerman為其執導,未料Akerman在閱讀完劇本後大為讚賞,強烈建議葛瑞絲務必親自導演,也鼓舞葛瑞絲步上了自編自導的生涯,在極為拮据的預算下完成處女作,沒想到竟讓她在家鄉丹麥一炮而紅,不僅如此,也讓她在國際多項影展中開始嶄露頭角,備受矚目卻也毀譽參半。



早期的葛瑞絲儼然是復仇女神的代言者。在【沈默的憤怒】,這則女性驚聳寓言中,三名素昧平生的女人,聯手在服飾店謀殺了男店員,店中的女性顧客們不但冷眼旁觀,甚至掩護她們離開。她們在被警方逮捕時,不僅毫無懼色、問訊時全盤招認,甚至笑談自若。她們是誰?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江湖大姊大、冷血女殺手,她們不過是普通的家庭主婦、中產階級女秘書、餐廳女服務生,普通到你我周圍比比皆是,甚至,我們可能就是其中之一。隨著犯罪女心理學家一路抽絲剝繭地調查,從嫌犯周圍親友的瑣碎言談中,描繪出一幅幅再普通不過的女人處境:失婚又與女兒關係破裂;沒有事業,重心寄託家庭,卻長期遭老公冷落;聰明能幹,卻永遠只能當幫男性主管們倒咖啡的秘書….多麼耳熟的故事?鏡頭讓我們隨著這位女性心理學家,看見她們╱我們的真實生命,看到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共同宿命。於是,謀殺,成了集體憤怒的出口。在象徵男性權威的司法審判中,歇斯底里的狂笑,為女人集體抗議的象徵。除了葛瑞絲,還有誰能在25年前以這樣的題材挑戰觀眾的極限?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10.21 | 日 | 23:00









20070905080432857 延續驚聳寓言的路線,兩年後的【快樂之家、破碎之鏡】,更將男性宰制進一步具象化,以「妓院」作為父權體制下異性戀關係的極端諷喻,在其中,女性成為一種被剝削的階級,不論是在經濟上、身體上或精神上。如同女性主義者Kate Millett所言,這套性政治遊戲正是所有權力關係的原型,社會藉由經濟、心理、法律,讓女人依附於男人,但唯有私領域層次的「性」,才是最終極的控制手段。當然,在這裡面,我們看不到妓權份子的性主體觀點,片中沒有一個性工作者是真的享受其中,主角之一黛安娜更是典型的那種因為嫁了毒癮老公,為了養家活口才被迫下海。而故事的另一個主軸,「綁票」更為女性成為男人禁臠的具體受害象徵。值得一提的是,呼應片名,鏡子的破碎在片中展現的意涵饒富想像空間,一方面隱喻了女性的絕望與幻滅,一方面則象徵了覺醒與出走。儘管父權魔爪無所不在,結局仍將希望寄予女人大團結一同仇敵慨的、以暴治暴的、女人愛女人的(女同志情慾)—便是葛瑞絲提供給女人的終極的出路。



Gebroken Spiegels (1984) 10.20 | 六 | 20:10









1434698954_525f400d82 如果說,女人社群、女人國的雛形,已在【快樂之家、破碎之鏡】中隱約看到了雛形,那麼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讓葛瑞絲站上國際舞台的《安東妮雅之家》,則將女人烏托邦的想像推到了極致。許多影評人認為,葛瑞絲到此片風格丕變,從復仇對立走向溫和主義。就某種角度觀之,的確,片中的男人不再一面倒的是毒蟲、嫖客、混蛋或變態殺手等,這般對女性充滿殺傷力的形象,反而像是母系社會中的邊陲人物,可有可無。然而此時葛瑞絲所採取的,卻是另一種基進策略—與男人徹底決裂!終結壓迫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打造一個真正屬於女人的世界,熱烈擁抱並讚揚女性的特質。在這個想像的國度裡,女人再也不是受害者,再也無須採取激烈復仇手段,相反的,在與男人的關係中,她們個個經濟、感情、情慾獨立,甚至是女同志主義式的自給自足。即使面對片中唯一的男性惡棍—強暴犯的侵擾,這群女人再也不是基於恐懼無助而以暴治暴,反之,她們已經發展出足夠強大的力量與之對抗,進而自我療傷。特別的是,在長達五代的女性家族故事中,我們看見葛瑞絲的企圖心已不僅只於女性議題,更觸及了生命與死亡等更複雜寬廣的題旨。



Antonia (1995) 10.20 | 六 | 22:20









1434698750_7a73ed876f 其後,已然躍上國際舞台、技巧愈臻純熟的葛瑞絲,果然沒令影迷失望,竟敢挑戰英國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的鉅著《戴洛維夫人》!還記得電影【時時刻刻】中,維吉尼亞‧吳爾芙所寫的那本小說, 如何讓電影中的三個女人彼此產生了神秘的關聯嗎?事實上,在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以這本書為本,改寫成《時時刻刻》小說之前,葛瑞絲早就在1997年將《戴洛維夫人》成功地搬上螢光幕,並獲得紐約時報與許多影評人譽為「最成功的經典範例」!很多人都是在《時時刻刻》上演之後,才回去重讀這部小說,坦白說,實在是因為此書意識流的敘事手法,充滿喃喃自語的思緒與情緒,其實並不好讀,但葛瑞絲的導演功力,再加上女演員兼編劇Eileen Atkin的黃金組合,不僅讓這部經典作品可口多了,且仍蘊留著原著精神的深度與感動。



Mrs. Dalloway (1997) 10.20 | 六 | 10:10 紅墳墓!









1433826139_fcd742ba35 1434698610_0b2b08fb10 從復仇女神的嫉世憤俗,到打造女性烏托邦神話,我們在《戴洛維夫人》裡,看到更多女性自我的內在對話。在她2000年的作品《The Luzhin Defence》中,更首度以男性為主角,關懷的視角似乎從「女人」,走向了「人」的本質 。葛瑞絲像是從街頭抗議份子,轉型成為沈思的女哲學家。對此轉變,葛瑞絲只是瀟灑地聳聳肩,「對我來說,這只不過是個自然的過程而已,我只是討論我當時認為重要的議題,說我想要說的話而已….」



The Luzhin Defence (2000):海報很漂亮!John Turturro & Emily Watson seems like having great chemistry!



Carolina (2004):明星越來越多,神鬼認證二三集妹,莎莉麥克琳,梅格萊恩前夫,情敵,美國派史帝夫媽。

















對這種女性主義片總有著一律視為踢片的歧視,但標題中復仇女神這字眼吸引了我,看完全文更是想多了解這位荷蘭導演,不僅僅因為她是個女性導演。









影展場次表

影展售票資訊 

預售時間:9/6~10/12

票價:預售票每張160元 (單張)



歡迎光臨女影網

07女性影展部落格



蒂妲史雲頓 下月來台挺女性影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